80、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8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8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8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84、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85、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8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组合。
87、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88、气质:是一人所持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0、气质"掩蔽现象":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9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2、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9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94、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95、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96、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97、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步入社会的过程。
98、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9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100、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候的预备定势。
101、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102、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换,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换,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03、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4、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5、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106、塑造: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107、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收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108、去习惯化: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109、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是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110、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111、经典条件作用:是婴儿自然出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基础反射为重点,是婴儿最早的学习方式。
112、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
113、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114、动机:是激发、引起个体的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作用。
115、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116、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
117、诱因: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
118、迁移: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进一步说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119、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120、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21、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
122、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123、横向迁移:是指儿童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
124、竖向迁移:是指不同内容、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