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10月29日 15:39:42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括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1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2 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开放性(三)个性的稳定性(四)个性的独特性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意识一、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二)气质的类型1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

  2 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且灵活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和弱型。

  3 托马斯根据活跃水平等九个维度,将婴儿的气质划分: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 此外,另有 35% 的婴儿属于混合型气质。

  二、气质发展的特点(一)稳定性(二)可塑性三、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 自我体验:它是指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和自信感。

  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的三个方面。

  (一)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2 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3 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2 易受暗示性。3 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1 坚持性和自制力2 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第七章摇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早期依恋及其影响)一、依恋概述早期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依恋。 依恋是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 这种母婴之间的联结,在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依恋对象的需要。 其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其社会意义在于奠定了儿童日后情感的重要基础。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一)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的发生与建立过程是儿童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 为此,依恋的建立需要儿童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冶发展。

  (二)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提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代表性,稳定性与普遍性。

  (三)依恋的形成阶段1 无分化阶段(0 ~3 个月)   2 低分化阶段(3 ~6 个月)  3 依恋形成阶段(6 个月到 2. 5 岁)   4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 5 岁以后)三、依恋的类型(一)A 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二)B 型:即安全型依恋(三)C 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其中,B 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A 型和 C 型属于消极、不良的非安全型依恋。

  四、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一)稳定的照看者(二)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三)儿童的特点(四)家庭的因素五、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二)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三)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八章摇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概述(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性质1 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冶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地位上是不对等的;2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儿童和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互惠冶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一般来说,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幼儿童交往。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二)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三)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一)儿童交往的特点(二)儿童交往的策略1 发起2 协调3 交换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一)儿童自身的特点1 儿童的行为特征2 儿童的认知能力3儿童的身体吸引力(二)外部环境的作用1 父母的鼓励2 教师的影响3 玩具与电视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概念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与等。 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