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20)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07月21日 14:24:53

  后面我们将借助"小舞台",来说明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因为小舞台游戏是一种幼儿主动性发挥得好的自由游戏。而其他形式的表演游戏已经作为一种教学,尤其是语言、故事教学的手段已比较普遍。

  三、不同年龄班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各年龄版的幼儿游戏的动作、语言、社会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征:

  1.小班(1)特点玩小舞台的小班幼儿动作简单,没有复杂的舞蹈动作。幼儿主要的游戏兴趣集中于用玩各种材料(如甩动丝带、带着话筒)和用材料装扮自己(如扎上丝巾,戴上头饰,反复照镜子)。[1]通常情况下小班的"小舞台"没有"观众"。但是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并不在乎有没有"观众",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自娱自乐。他们除了因材料纠纷或是某一想象性话题和身边的儿童有语言交往外,基本不就游戏本身的表演内容和方式进行言语或动作上的互动。[2]从社会性发展水平上来看,他们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他们已注意到其他孩子的行为,孩子之间出现了交互的模仿(如好几个女孩都要把丝巾扎在腰间并拖到地上为止),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3]小班幼儿彼此之间很少合作,又是话都不多说,但他们玩的内容又比较相似,所需的材料也差不多,因而会出现某一种材料都要,相互争抢,而其他材料却又无人问津的现象。

  (2)指导:共同游戏小班幼儿处于表演游戏的学习阶段,以模仿学习为主。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主要应当通过带领幼儿共同游戏来为幼儿示范表演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为以后的创造性表演游戏积累经验。道具以简单、高结构性的材料为主。

  2.中班(1)特点[1]中班幼儿的动作比起小班来,要丰富很多。很多幼儿喜欢有规律的旋转,能走出一定的舞蹈步法,有些专门学过舞蹈的幼儿甚至能做出劈叉这样较有难度的动作。当然,总体来说游戏时幼儿以重复动作为主,每次游戏基本上重复5-6个自己会做的动作。幼儿游戏时也会和播放的音乐结合起来,如放"蝴蝶歌"的时候能用双臂做出蝴蝶飞的动作。[2] 儿童对装扮也非常重视,有时会为头饰和丝巾等发生纠纷。[3]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水平上,中班的幼儿出现了联合游戏。幼儿之间会讨论一些与表演有关的问题,如出场顺序。这时的"小舞台"游戏会出现一些观众,观众有些是从娃娃家带"孩子"来看表演的,但有些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讨论与表演无关的话题,主要是他们在玩其他游戏区时发生的事件。有时候,观众和"小舞台"的"表演者"之间会出现一定的默契。当"表演者"看到有观众时,便以其到表演区进行表演,当没人观看时,他们便在一旁休息,谈论其他的话题。观众有时也会要求"表演者"表演,如,提出"你们怎么不表演?"(2)指导:协同游戏中班幼儿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要为幼儿准备固定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保证幼儿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道具或游戏材料以2-4种为宜。

  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亦是,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示范。

  3.大班(1)特点[1]大班幼儿游戏中的动作相对来说更为丰富,联合游戏的比例加重,还出现了很多合作游戏的成分。如,有两名幼儿拉着一条丝巾组成一个懂,她们还跟随音乐做翻转等动作,而另一幼儿从两人之间的丝巾下穿过,还一边做着舞蹈动作,幼儿发出指令性语言,如,"抓紧了(丝巾)!""没点到你不要过来。"小女孩还相对地接丝巾。当然也有一幼儿满足于自己自己一个人不断地抛接丝巾的动作。[2]大班的"小舞台"游戏中,出现了"游戏头"。"游戏头"具有很大的权利,在游戏过程中决定游戏的主要角色。"游戏头"还有最终改变或者不同意改变游戏规则的权利。他们通常是那些发展较好的儿童,会在一群幼儿共同协商讨论中决定游戏的分工,如"主持人"、出场顺序等,还有决定在一首曲子中谁能上场谁不能上场的权利。这种幼儿间的协商讨论也是大班"小舞台"游戏中的幼儿语言常与游戏本身相关的一个例子。再如两个小女孩在舞台里讨论自己学过的拉丁舞,其中一人边说边做类似拉丁舞的摇摆动作。

  (2)指导:旁观游戏大班幼儿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在组织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以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在游戏的最初阶段,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应尽可能少地干预。随着游戏的展开,教师应该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对大班幼儿来说,反馈的侧重点应在如何塑造角色上。要帮助幼儿注意运用适宜的语气语调、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来塑造角色。丰富游戏情节与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应同步进行,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