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一阶段的幼儿应学会区别和说出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会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6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因此家长要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比较。如用眼睛目测的方法比较皮球的大小,用手触摸的方法比较小棒的粗细,用手掂掂、提提来比较物体的轻重,等等。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运用将物体重叠、并放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如将两个圆盖子重叠在一起比较大小,将两支笔并排横放区别长短。在日常生活可以用来排序的材料可以是一家人的鞋子、衣服,厨房里的碗、筷、微波炉专用的盒子,大小不同的瓶盖子,粗细不同的笔和绳子等,还可以让孩子按高矮个子给家人排队等等。只要您留意身边的生活,您就可以挖掘更多的材料。
52. 4-5岁儿童需要学写数字吗?
在学写数字的问题上,社会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如有的家长在孩子2、3岁时,就开始让他们认数字,稍大一些就让孩子写数字,甚至还有的让孩子学习做算式题。其实,过早地学习书写对孩子并没有好处。理由是:
首先,容易导致写字姿势不准确。一般来说,家长在教孩子学写数字时,往往仅注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即孩子是否会独立地写出了数字,而对于孩子握笔、坐立的姿势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孩子写字的姿势更多的是不规范、不准确的。如有的孩子是趴在桌子上写的,由于他们年龄小、个子不高,家长对这一姿势不仅不反对,反而觉得他们认真、专注的样子很可爱。又如,看到孩子用胖嘟嘟的小手费力、笨拙地握住铅笔写出数字时,家长们往往只顾欣喜,很少去注意孩子的握笔姿势是否准确。即使注意到,有的家长也往往这样想:小孩子吗,都是这样的,以后长大了自然会改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过早地让幼儿学写数字后,写字姿势不准确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第二,影响孩子手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生长发育。4-5岁阶段的幼儿,其手部骨骼和肌肉还未发育完全,长期的写字姿势不准确,必然会对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对于孩子脊柱的发育、视力等均会有不良的影响。
第三,学写字并不会对幼儿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实际上,中班就学会写数字对于幼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与作用,既不能让幼儿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也不可能让他们通过学写数字获得智力上的发展。可以说,除了让家长们觉得自毫外,提早学写数字对幼儿没有什么作用。等到幼儿进入大班下学期时,再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幼儿对这些数字有了真正的认识与理解。与其让幼儿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提早学写数字,还不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享受童年的乐趣,这样才会对幼儿更为有利。
第四,由于学写数字的要求超越了幼儿的能力,这些过高的要求对于一般幼儿来说,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情。他们总是感觉写数字太难,担心自己写不好;而家长又往往觉得这么容易的事情自己的孩子还做不好,不免有所责怪甚至责骂。久而久之,幼儿不仅会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而且其自尊、自信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与打击,从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53. 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把6和9、2和5混淆?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曾有过将6和9,2和5等等数字混淆的经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6和9、2和5分不清的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数字的字形相像。不难看出6和9,2和5这两组数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6和9的区别在于圆圈的位置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而2和5的区别则在于弯勾的位置一个在下,一个在上。由于字形的差别不大,因此常使得孩子将这两组数字混淆。第二,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不够完善。人的方位知觉有个发展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未到成熟的阶段,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而6和9、2和5这两组数字就是典型的涉及上下方位关系的例子。因此,幼儿对于它们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第三,成人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在认识数字时,他们往往只记住了数字的大概外形,对数字具体的细节部分(上下位置)却常常忽视,当两个字形相似的字同时出现时,孩子总会将它们混淆。因此,如果不是特别加以专门的比较,将这两组数字相混淆就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辨认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字呢?
首先,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实物和形象的比喻,帮助他们记住字形。例如,“6”象哨子,“9”象气球,“2”象鸭子,5象称钩。
其次,将容易混淆的数字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孩子分析区别字形。家长在教孩子认识数字时,可以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字同时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仔细观察并进行比较,如“宝宝,6和9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的圆圈在上面,谁的圆圈在下面?”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字形的关注,从而有效的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容易混淆的数字。
第三,可将认读数字与具体的实物数量相结合。教中班孩子认读数字,最好结合认识10 以内数同时进行。在点数实物的基础上再出现象对应的数字,一方面让孩子认读数字,同时又时孩子知道每个数字所表示的物体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