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孩子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他们能认识前天、后天的含义,还能具有“星期”的概念,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分别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对时钟上的时间也有了较好的认识,而且能学习看整点和半点,另外对时间的周期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时间概念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比如,今天过去了就再不会有第二个今天,今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明年又有春夏秋冬四季等,加之孩子对时间的认识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活的影响,所以,家长在教5-6岁孩子认识时间时,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
1、帮助孩子学习并理解表示时间的词汇。如表示时间段的词:上午、中午、下午;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词:先、后、然后、最后;表示一些不确定时间的词:从前、有一天、有时;表示时态的词:已经、正在、将来等,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孩子讲故事、交谈时,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汇,有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时间概念和时间关系。
2、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时间,渗透时间概念。比如,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机,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园一周的食谱,说说从周一到周五的菜肴,结合一些重大节日的“倒计时”活动,帮助孩子理解将来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家长做有心人,善于抓住多种机会自然进行。
3、教孩子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通过和孩子一起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钟表,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拨钟点”、“时间接龙”、“现在几点钟?”的游戏,让孩子了解时钟钟面的主要结构,区分时针、分针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4、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晚饭前你可以提醒你的孩子,赶快收拾玩具,再过10分钟我们吃饭,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感到“10分钟”是什么含义。早晨起床和孩子一起比赛穿衣服,让孩子体会做事的快慢,进而体会时间的快慢,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总之,生活经验是孩子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孩子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关系的经验和体验逐渐发展起来的。
几何与空间
82.5-6岁儿童可以学习哪些有关几何形体与空间的知识?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不仅在范围上有所扩展,而且在抽象水平上也有所提高。5—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几何图形之间较复杂的关系,图形之间关系不仅表现为一个图形可以由几个同样的其他图形组成,还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图形组合而成。如长方形可以由4个小长方形或4个三角形拼合而成,也可以由1个梯形和2个三角形或1个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合成等等,此外,这一阶段发展较好的孩子还可以在一定抽象水平上来概括和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可以概括为四边形,因为他们都有4条边,4个角。5—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一些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正确命名,并能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如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一样大,并且都是正方形,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样放,都不能滚动;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并且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球体从任一方向看上去都是圆的,并且可以任意滚动;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中间上下一样粗,把它平放在一个平面上,会前后滚动,像一根柱子。在接触了立体图形以后,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厚薄)。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将一个实物分为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后比原来的实物小,2份或4份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
关于空间方位,5—6岁的孩子已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方位,在此基础上开始认识左右,先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物体与自身的左右关系,然后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来辨别客体与客体的左右关系,如电视机左边的椅子,书桌右边的那幅画。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习按指示向左向右运动。然而,左右方位关系相当复杂,特别是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关系对孩子来说,尤为困难,不易掌握。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次重复使用左右方位概念,而不要经常使用模糊的概念,如“把你旁边的篮子拿过来”,应改为“把你左边的篮子拿过来”。重复使用有助于孩子掌握方位概念。
83.为什么别的孩子能认识菱形、平行四边形,我的孩子却学不会?
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至于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认识菱形和平行四边形,你的孩子却不能呢?我想,有两点值得考虑:
其一,孩子学习几何形体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如上所述,我们介绍的是某一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一般水平,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孩子发展的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会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孩子会相对慢一些,对于发展快的孩子,除了让他掌握这一阶段大多数孩子所应掌握的图形以外,还能认识一些其他的几何图形,如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对于发展稍慢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在能力许可范围内认识有限的图形,还有一些孩子甚至不能掌握那些一般孩子都可以掌握的图形。孩子学习几何形体能力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认识内容多少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主观努力的有限性,因此,千万不要强迫他,指责他,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上抵制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