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
有关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心理冲突的现象描述。
【分析研讨】
在亲子关系的冲突中,成人和儿童为什么没有达成良好的沟通?他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谈一谈】
人是学习的容器吗?能全盘接收来自他人灌输的信息吗?为什么?为什么同一个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有不一样的发展?
【案例呈现】
1、中国少年科技大学第一届天才儿童的成长经历极其告戒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
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
中国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宁铂曾经对老师表示,造成他发展不利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媒体的宣传,二是他选错了专业。他说,如果他当时学围棋或中医,都会比现在有成就。
2、铃木的小提琴教育方法片段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道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防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灯。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在拉琴的过程中,他并不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练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之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问题研讨】
宁铂这个天才神童为何夭折了?铃木的教学为什么能成功?以上案例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二、阅读教材,理解以下儿童观和教育观。
【阅读讨论】
1、为什么说幼儿的完整的人,独特的人?其独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关于教育的客体和主体如何理解其含义?幼儿有学习和发展的主权吗?在教育实际中是否存在不尊重幼儿主体的现象?有何表现?教师应如何做?
3、什么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它与幼儿发展有何联系?
4、关于早期教育问题,我们应当知道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总结归纳】
一、幼儿的特性:幼儿是完整的人、幼儿是独特的人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幼儿是教育的客体、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是自身权利的主体。
三、幼儿的发展:实践活动与幼儿的发展、早期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一、出示幼儿园环境图片,设疑导入,讲解幼儿园环境的涵义。
【问题导入】
1: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过,受过哪些环境的影响?(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的家乡,不同的人们等)2、影响0-6岁阶段的孩子的环境是哪些呢?(家、幼儿园、周围环境--所生活的社区、亲人、老师、同伴,各种人们)【归纳讲解】
列举的环境中既有物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称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这些环境都是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而幼儿园教育,正是以环境为中介进行的。因此,认识幼儿园(教育)环境极其创设对于幼教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