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算术教育;常识教育;了解自然、社会中粗浅知识、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儿童上小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
【案例呈现】
在一项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调查中显示,许多儿童认为写作业是帮家长和老师完成任务,检查作业、准备学习用品等事情都应该由家长来做。曾有一个孩子理直气壮地对妈妈说:"您为什么不帮我把铅笔削好,害得我今天上课没笔用,老师都批评我了"。还有一个孩子上课不会记作业,回家后不知道该写什么。妈妈打电话去问别的同学,一连问了八个同学,结果问出了八种不同的作业。原来,这八个孩子记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
【问题研讨】
幼儿入学后为什么不适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些困难?
【知识要点】
(二)儿童上小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教育策略1、身体适应方面2、社会适应方面(1)、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方面(2)、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方面(3)、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方面(4)、人际交往能力方面3、学习适应方面 主要表现在幼儿对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以及读、写、算学习所需技能的准备不足。
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呈现】
某幼儿园很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大班的活动都是为促进幼儿"智"的发展而开展,让大班小朋友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结果,在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后还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问题研讨】
1、在上案例中,为什么在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幼儿为什么进入小学后还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2、分小组讨论"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做详细记录后由小组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3、讨论的组织形式:分为四个主题: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幼儿期、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纠正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协调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全班自由组合成四个专题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由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做具体的讨论记录,一名同学代表小组陈述讨论的结果。讨论结束后集中分享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提出存在问题和不同看法。
【归纳总结】
(三)、 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幼儿期2、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象上述案例中的幼儿园则是偏重幼儿"智"的发展,而忽视体、德、美方面的发展。幼儿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智力和非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体、智、德、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全面发展中顺利过渡。要避免那种重智育,轻体育、德育、美育等工作的倾向,更要避免把入学准备工作等同于教幼儿识字、学拼音、教计算的做法,不能搞"单项突破"或片面发展,应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入学准备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而应当是对幼儿长远发展有利的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准备教育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因而必须作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而长远的工作。
3、纠正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幼小衔接是针对儿童发展上的过渡期,在幼儿园和小学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渡期的儿童兼具学前和学龄的特点。因此,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是显然违反过渡期幼儿的特点的。
4、协调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一个大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位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 、扩展研讨,辨析观点。
有人说幼儿园大班以集体教学为主,就能减少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别,为幼儿入小学作好准备,.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课后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设计活动:设计一次幼儿入学前的准备教育活动第十章 幼儿园教育评价◆教学目标:
1、理解幼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涵义、作用;2、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3、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方法与步骤◆教学重点:
掌握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能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教学难点设计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具体方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带领学生进入幼儿园见习,收集有关幼儿园评价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概述一、开门见山,直陈主题(一)幼儿教育评价的涵义及其作用1、何谓评价?其核心观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