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难以达到的
3、可以重复验证,提高结论的科学性
4、实验结果以较为精确的数据说明问题,令人信服
局限1、实验法由于高度控制会带来环境"失真"
2、会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负效应
3、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选择误差
第十节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身体发展中常见问题1、发育迟缓体格、运动、智力、心理迟缓,发病率6%-8%
2、肥胖症多食、少动是主要诱因。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20%-30%轻度;30%-50%中度;超过50%高度肥胖症
3、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
4、营养性贫血缺乏造血所需的铁、维生素D 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生成不足。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即3岁以下
5、弱视远视力经矫正低于0.9,发病率为2%-4%。形觉剥夺性弱视-长时间遮盖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而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幼儿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1、自闭症倾向言语发育、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异常,兴趣奇特,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2、口吃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自动痊愈,男孩子口吃比女多4倍
3、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最突出表现是注意障碍,最主要特征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性行为,活动过多,好打架惹是生非,学习困难等表现
4、攻击性行为"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第一章强化训练 错题汇总
一、1、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或幼儿前期,指1-3岁
2、格赛尔通过爬梯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儿童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格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
3、深度知觉是指人对深度的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4、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发展趋势称为"首尾规律"。
5、皮亚杰观点:感知阶段(0-2岁)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逐步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旧不能脱离具体实物;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
6、智慧感,即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期理智感的表现之一就是好奇爱问。
7、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调节系统的核心。
8、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幼儿期(3-6岁),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
9、"顾此失彼"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一目十行"注意的广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三、简答题
1、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2、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哪些
4、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5、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的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二章学前教育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概念及本质属性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让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三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的起源
学说代表人物主张
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都支持教育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斯宾塞,柿西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