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实质是回答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幼儿对不同图形辨别难度由易而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
2、大小知觉:据研究,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
3、深度知觉: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研究表明,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镜面示范: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5、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三)知觉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2、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一首乐曲由很多单音组成,但是人们将其知觉为一首乐曲,而不是一个个的音符。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如红旗,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会被知觉为红色。
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3岁以后较明显)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性加强
(二)持续性延长
(三)细致性增加
(四)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即刚开始视知觉以手的动作为指导。幼儿的观察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发展。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含义
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过去经验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加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2、记忆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再现或回忆既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若没有识记,就淡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更谈不上再加或回忆。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补充: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
(2)干扰抑制: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回忆有干扰)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衡,即先快后慢
(二)记忆的各类
1、根据内容不同,可分形象记忆,运动记,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2、根据保持时间,可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对信息保持时间1秒钟,它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觉形式进行编码,信息容量大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其对刺激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1分钟,乃至一生,没有容量限制。长时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三)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幼年健忘-3岁记忆不能永久保持;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最好的回忆成绩不在当时,而在识记后1-2天内,儿童在识记后1-2天的保持量比识记当时的保持量要高6%-9%。
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3岁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整个幼儿期,无意优于有意。2-3岁儿童出现有意识记的萌芽,但是有意识记在学前末期才真正发展起来。
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形象,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