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观察学习的过程: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3、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婴儿行动是原始本能冲动,为获得某事物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来满足欲望与需要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理性面对现实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
3、超我:遵循道理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 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他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创始人:德国精神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 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 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2、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2、3---6岁
4、勤奋对自卑 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1岁---青少年时期
6、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7、创造对停滞 成年中期
8、完善对失望 成年晚期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创造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影响
(一)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知识
3、社会经验: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认识或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幼儿3-6岁的儿童)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词的功能开始出现 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 本阶段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2)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3)相对具体性,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但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11 标志是守恒概念形成,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1岁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性 灵活性
四、文化历史理论
创始人:维果斯基 苏联心理学
主要观点:
(一)文化的重要性
(二)语言的角色
(三)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一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大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解幼儿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婴幼儿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身体发展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又会促进身体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具有连续性,累积性,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身心发展按一定的先后顺序,且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感知能力-运动-言语-抽象思维能力。首尾规律,近远规律)
(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1、新生儿期(0-1个月)本能动作,幼儿先天就有许多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无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个月)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5-6月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3、婴儿晚期(6-12个月)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