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发展: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按生产关系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制度具有反作用(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与经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目的即人才培养规格
3、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4、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教育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补充: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先天的,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广义: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们生活的全部环境
狭义: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
3、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补充: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社会环境不起决定作用:
A: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自发、偶然、零碎的,没有好既定目的,也不按一定方向长期系统影响儿童,所以它不能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内容教育启示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身体发展是按"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发展等。
阶段性即人一生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延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1、其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顺序性,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
2、其阶段性要求教育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切忌"一刀切"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身高)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逻辑思维)教师应抓住儿童儿童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以取得最佳 效果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顺序性、年龄特征等大体相同稳定
2、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在不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看到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出发点和依据;同时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儿童,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因人而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二节 幼儿教育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1、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后半段,前面与0-3岁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2、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有目的的活动,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均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