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辩":辩出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我们在辩课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自身的思想活力,结合自己的理论经验、实践经验,阐述、传递自己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现场辩论的氛围,增强辩论效果。
第三"辩":辩出自己的风格。在许多的辩论活动中,我们经常领略到各种辩手的风格。而在"五段互动式"培训中,要怎样体现自己的辩论风格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在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说话的语速和做事的风格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理有据、有章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可以用肢体语言、表情、语速语调来展示自己。
不管是"变"还是"辩","五段互动式"培训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鲜活的力量,促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越走越成熟,也希望可以有更多辩论的新方法和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环节,使辩论环节更加的硝烟弥漫、血雨腥风。
《猫医生过河》辩课实录
沙井街道幼儿园团队
正方一辩(陈秀芬):
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观点认为,郑老师的语言活动《猫医生过河》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例,
她从语言教育特点和儿童特点相结合的思路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活动组织张弛有度,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证据有三点:
1.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
在交流讨论的环节中,郑老师以"小动物们对猫医生说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帮助猫医生过河的?""假如你是其中一只小动物,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猫医生过河""小动物们都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帮助猫医生过河,那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猫医生呢?",她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都是紧紧相扣,让幼儿在每个问题上都积累了经验,为下一个问题做好了铺垫,让不同能力德孩子得到满足。我们都知道,儿童语言发展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就要求给每一个幼儿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语言学习机会。
2.支持幼儿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
在郑老师组织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对幼儿的每一个提问语调都不一样,非常有吸引力,感染幼儿去思考每一个问题,当幼儿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时,她运用"你说得很好、你的想法很特别……"这些语言去支持、鼓励幼儿,体现了老师在活动中是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这样就有了与幼儿一起分享和协作的学习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孩子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的关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在幼儿之间营造了一个非竞争性的学习共同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
这一个观点可以说郑老师在这节语言活动中运用的非常巧妙,她能够发挥区域在语言活动中的扩展,让小朋友在语言区的桌面操作游戏、科学区的小实验、美工区的绘画、表演区的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幼儿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拓展自己的语言经验,让幼儿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创编、运用生活中的语言,使幼儿语言经验得到提升和丰富。幼儿园《纲要》中就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而这些活动就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并整合了幼儿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郑老师的语言课是一节优秀的活动。
反方一辩(钟红芳):
各位辩友大家好! 当对方辩友的陈词依然在耳畔回响的时候,让我不由想起了《纲要》里的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基于这一点,我对正方辩友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现在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一、孩子的语言学习是在"宽松、愉快、自由"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过程中交往的。孩子在创编故事环节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语言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试问没有教师、幼儿积极互动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能发展起来吗?郑老师在组织《猫医生过河》的活动中在"语言环境的创设"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宽松与自由,侧重点不明显。例如:在交流讨论"假如你是其中一只小动物,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猫医生过河?"的环节中教师没有创设一个能支持、鼓励、吸引孩子语言交流的环境,孩子没有更好的体验语言交流的快乐,使幼儿语言的交往愿望不强烈。我认为教师在讨论环节中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当每个孩子发言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如:"用大象的鼻子帮助猫医生过河,这个方法想得好,长长的鼻子可以搭成一座桥"这样的肯定教师就可以给孩子一个指向性的引导,能提示孩子从小动物自身特点去想办法,孩子的互动过程就更主动、积极了。区域活动前,教师向幼儿说明每个区域的活动亮点是如何吸引人,并结合孩子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分组讨论说出帮助"猫医生"过河的方法如"船、飞机"等,为后面的故事情节铺垫情节主线,这样孩子在互动过程中语言交往的愿望会更强烈,活动的目的性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