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没能体现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我们教师通常只关注到大部分孩子的语言需求而忽略了关注孩子个别差异的发展。"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如能更关注孩子的个别需求给予适时的介入指导,孩子间的语言互动会更积极。例如:在语言区续编故事时,孩子们在讨论利用何种材料帮助猫医生又快又安全的过河,在这环节里如果老师能更细心关注幼儿的活动与需要,当幼儿出现新问题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就更能支持孩子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了。
三、在活动中教师没能创设多样化、生活化的语言示范环境来发挥语言的隐性作用,孩子的语言发展,词语运用不丰富。主题讲座中提到:"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幼儿才有表达的要求,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在《猫医生过河》的活动设计中,老师在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猫医生过河"的环节中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在区域中进行故事续编投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操作材料,唯一不足的是教师没有利用自身的教育行为"身体语言"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幼儿帮助猫医生过河的环节中,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而开放的语言交流的互动平台,老师要心中有目标,有目的的结合孩子生活经验讨论"过河"的方法,指导用语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进行区域活动续编故事前运用正确的日常生活用语,并充分的运用语言的多样化,用不同的、夸张的语言配合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及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表达所想的方法。
正方二辩(谢心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听了李芸老师的讲座、新秀上课和我方的慷慨陈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让我更加坚定的本次活动的观点,就是成功的。刚刚辩友提出老师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在创造环境当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语言交往不够积极,不够主动,我想她的观点一定有她自己的道理的,但是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知刚刚对方辩友有没有看清楚了美工区是自选区,在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一环扣一环精彩的表现,这难道让每个孩子在每个环节都回答问题,这就是积极的表现吗?我想如果是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设计有效吗?这样的时间允许吗?短短的30分钟,我们的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因此,在自选区域里主要是体现孩子和材料的互动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我们老师是可以加以干涉的。如果在活动当中,让我们孩子认真的倾听,开心的参与,最后能幼儿自己的方式表达,我觉得可以了。还有我们刚刚看到孩子在区域里用说、画、表演、搭建和实验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我觉得将我们区域活动融入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满足了我们孩子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想说得就说,想做的就做,想表演的就表演。如果什么都不想的,我们老师还提高了自选区域,让我们的孩子自由选择。我们老师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授课老师,虽然她是一位新秀老师,但是她语言的精炼,语气的和蔼,非常的好听。还有肢体的表现,你们说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谢谢大家!
反方二辩(史桂英):
尊敬的领导、主持、现场的观众朋友、对方辩友们,大家好!听完专家讲座,新秀授课,让我感受颇深。教师的教态、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让我受益匪浅,刚刚对方二辩说郑老师授课的精彩之处,我们也没有说不欣赏的态度,我想说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站在这个讲台上,我以为我会特别紧张但我没有,让我感到安心并能畅所欲言的是我所处的环境让我感觉的轻松,那么由此可见教师在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刚刚我方一辨提出教师在活动中对于宽松自由的环境的创设体现的还不是太充分,师生互动,幼幼互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想这不无道理。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需要"可以消除幼儿的心里压力,使儿童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那么我感觉教师对于孩子的每一个回答,每一次试探性的发言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评价。让我联想到老师在授课的几个环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呢?刚开始老师提问:猫医生要过去干什么?孩子回答:它是要去医院。教师回答:哦!这样子哦!然后紧接着老师又问:森林里来了哪些小动物呢?一个孩子回答:来了一只大水牛!然后老师这样回答:哦!大水牛。我想教师是否更注重给物质环境幼儿,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一个人仲然再富有,开着宝马、奔驰,穿着阿玛尼、香奈儿,但是心灵上、精神上是空虚的,那么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呢?其次,教师能在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语言情景,又要让我再一次联想到,在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更加充分的运用语言的多样化,比如说用不同的、夸张的语言,配合上丰富的表情,并运用正确的日常生活用语来替代成人语言,从而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难道对方辩友认为这样做而不是正确的吗?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