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生物因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2、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幼儿的身心发展;个体的先天特点和健康状况影响幼儿个别特点的形成。
3、后天环境和教育。
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表个体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为遗传素质)--发展的既定的潜在因素后天因素(出生后形成的身心特征)--可塑性大、发展的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幼儿家庭、幼儿园、社区)主题二 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教学目标:
1、识记现代儿童观和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了解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演变和发展;理解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会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
2、在充分理解社会、儿童和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并学习用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指导社会实践。
教学准备:幼儿园活动录像片段教学重点: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学难点:社会、儿童和教育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研讨】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剖析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与阐明幼儿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幼儿教育学的重要命题。
阐明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起点在于阐明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社会、儿童、教育这三者的关系进行综合的考察与研究,把这三者的关系理解成为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在这样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中,研究和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教育的地位与职能(2)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社会制约与影响(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儿童的制约与影响儿童的价值与权利问题是儿童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讨论教育的职能与作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制约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2)关于教育促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3)关于教育过程中儿童发展的特点问题。
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正是一系列的独特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案例分析】
关于教育作用的历史争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界着名的"诱导一促进"之争案例陈述:1、前苏联教育学家的看法:维果斯基与"最近发展区";赞可夫的"教学的结构决定儿童发展进程"的思想;查包洛塞茨的观点。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Gottlieb)提出的后天(教育)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维持""促进""诱导"作用的三种模式。美国的阿斯林等人 (Aslin&Pisomi)对这三种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分析:前苏联的学者试图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改变了非此即彼的简单的直线式的思维逻辑,也不像行为主义学者那样认为教育机械地决定儿童发展。儿童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既不是由外因(教育教学)机械决定,也不是由内因(自然成熟)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决定的。也即儿童发展主要是由适合其发展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所决定的。这就是典型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学说。但是,对于学前教育这一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及起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原苏联的学者们未能(也不可能)作出更详尽的回答。因为这需要科学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来解决,理论思辩和经验总结对此已无能为力。
现代"野孩"的案例为彻底解决"诱导一促进"之争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契机。这一实例至少可以证明,从根本上讲,后天教养(学前教育)经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该起诱导作用。即: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学前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