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环境蕴含目标【理论讲解】
A、含义:根据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特点、环境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告诉幼儿该做什么。
B、具体要求:
●把握环境中蕴含的教育信息或要求。
●分析周围可以利用和需要重新创设的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
●思考所设置的环境以什么样的形式与幼儿"对话"更为合适。
(2)问题讨论:如果需要孩子练习小手肌肉,教师可做哪些环境准备?
学生讨论后总结:教师可在墙角放一块黑板,几只粉笔,一块黑板刷,小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写字、画画的秘密,书写、美术活动就开展了;教师也可在墙角放置一些串珠子的材料,引发幼儿串珠子的动作和游戏等等。
2、准备的环境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的教师在给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和玩具时只注重数量的多少,认为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此做法不合理。教师在准备环境时不能只考虑材料和玩具的数量,再多的玩具和材料如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也是不可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
案例二:某幼儿园为了建设"花园式的幼儿园",把一个原来平平整整的大块场地,改造成甬道弯弯曲曲穿插其间,花坛、喷泉、亭子点缀其中的"花园"。你认为幼儿园对场地的改造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合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而不仅仅从成人的眼光和欣赏标准出发。幼儿到户外活动,需要有可供他们奔跑、追逐的大块场地,而改造后的场地,剥夺了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
观点概括:教师在准备的环境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提供的材料、玩具是否是幼儿喜欢和熟悉的。
(2)材料、玩具准备的数量、种类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3)材料投放的形式是否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4)空间的大小、环境的氛围是否适宜幼儿开展活动。
3、尽可能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准备问题讨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教师准备布置活动室的环境,应如何发挥幼儿的作用?
分析要点:教师应先组织幼儿讨论,如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活动室的墙壁怎么布置?""大家想在活动室设立哪些活动角?""我们的图书有的被破坏了,怎么办?"等,让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尽可能将教师的设想变成幼儿的决定;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尽量给予幼儿参与准备环境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发挥作用。
(二)控制环境【问题讨论】
准备了一个好的环境是否意味着环境的教育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能。准备好的环境能否按预期的计划运转,幼儿能否充分地利用环境的条件,能否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营造环境的气氛,有效地控制环境。
【理论研讨】
(1)含义: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2)教师怎样控制环境?
A、诱导幼儿进入活动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
B、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
C、指导幼儿解决纠纷及时观察和发现,灵活机智地处理。
D、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转变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
【情境分析】(以积木角的活动为例)情境一:教师怎样诱导不知道怎么玩又没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进入积木角的活动?
分析小结:教师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可对该幼儿说:"我想去玩积木,你和我一起去好吗?"教师主动邀请幼儿去积木角。或者物色一两个小朋友替代教师这样做。
情境二:当幼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教师,他搭建了一个什么作品时,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分析小结:教师应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表现出很有兴趣、很关心的态度,要与幼儿一起讨论他的作品,教师的谈话要让幼儿切实感到教师很关心他搭的东西,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能获得新的启发。
情境三:在幼儿搭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碰到了困难,如塔桥总垮下来,塔 尖总放不上去,一放就碰倒踏身等现象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分析小结:教师要凭借平时的观察与对幼儿的了解,灵活机智地处理。如果幼儿还没有气馁的样子,就让他再试下去,等幼儿要求帮助时再支援;如果幼儿气馁了、生气了,教师可给予精神鼓励;如果幼儿不肯搭了,教师就可以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