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林铮小宝宝是本学期新来的朋友,一直是妈妈带大的,个子很高,胖胖的,但动作就不够协调,特别在跑和上下楼梯是表现得非常明显,很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帮助。在细致地观察这孩子后,我们发现林铮很聪明,能较好地领会老师的要求,遵守各项活动常规,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老师和同伴都非常喜欢他,他一有不明白的地方,小朋友都会主动去帮助他。
建议:家园一致为林铮小朋友提供自理能力、动作发展的机会,少呵护多帮助,多鼓励。
中三班幼儿个案记录表(二)姓 名: 林铮 性别:男 年龄:四岁半观察日期:2003 年11月11日 时间:中午进餐时间观察地点:本班活动室 教师:林美香观察情境:幼儿正在进餐时观察内容::实地记录今天中午幼儿吃的菜是大白菜、肉末炖粉条,好多孩子都非常喜欢吃,还拿着盘子到老师这里来加菜,有的孩子还说:老师!我吃完了还要再来加。可黄添齐没吃几口就捂着肚子说:"肚子不舒服,想呕。"我过去摸摸他的头,手,没感觉到有太明显的发烧现象,我说:"给你装碗热汤先喝,再吃饭好吗?"他说:"好!我喝汤,不吃菜,吃了菜我会呕的。"我说:"先把汤喝了,看看有没事"。黄添齐一下工夫就把汤喝完了,还喝得津津有味呢。我在旁边观察后,怀疑这个"小滑头"是不想吃菜,耍了个小聪明。后来他还是把饭吃完了,我用电话跟他家里反映了这个情况,询问周六周日在家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外公说:"正常"。还反映在家有时也爱耍耍小聪明的。
评析:聪明好动的黄添齐小朋友,平时做事非常自信,很喜欢老师请他带着小朋友做律动,爱模仿孙悟空的动作,以前爱玩水,经常把袖子弄湿,这个毛病现在改了。但吃饭方面有时会挑食,有时也会编点理由来蒙蒙老师。
建议: 家长最好隔一段时间找个机会到幼儿园与班上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里的突发性表现,使教师了解孩子在家是否身体有不舒服的表现。
③事件取样观察法:事先确定观察目的,选择某类事件观察且记录。
举例:如我们观察幼儿的友好行为,就专门观察这一类行为。
④轶事记录法:把随机发现的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举例:幼儿德育中的案例4:
那天我正和孩子们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突然发现陈浩不见了,当我四处焦急地张望的时候,他却飞一样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得了,老师,有只小鸟死了。"我以为他又在搞什么恶作剧。他又焦急地看着我说:"真的!曹老师!"我也急了,三步并两步跑到现场,孩子们已围成一个大圆圈,果真有一只鸟躺在地上,翅膀明显受过伤。
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老师你说怎么办呀?""唉呀!它真可怜!""你瞧!它的翅膀还在流血呢!"这时我观察到文海的表情由刚才的着急变得伤心,变得难过,群体的氛围也感染了他。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有了灵感,这不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和孩子们说起了小鸟的故事,小鸟的不幸深深地感染了孩子。我注意到文海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搂着文海的肩膀低声问:"现在我们怎么办呢?"他伤心地说:"老师,我们把它埋了吧,就像电视里一样,给它举行一个葬礼。"二、沟通能力提问:为什么说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讲解要点: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和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且交往对象有它的特殊性。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1)非言语的沟通提问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幼儿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教师可以运用哪些非言语与幼儿沟通?
讲解要点: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更容易理解,而且幼儿需要教师的身体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等体态语来与幼儿交流。
举例:
例1:静静的课堂上,一只调皮的小蜜蜂引起了一阵骚动。待它飞走后我摇摇铃鼓示意小朋友安静,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停止讲话的意思声音很吵,我下意识地将一只手盖在耳朵上,简单的动作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别吵了,把老师的耳朵都吵疼了。"我-听,立刻伸出一只手放在嘴边,冲他们眨眨眼。神啦,教室里-下子静悄悄的:我又拍拍腿,小朋友个个坐得端端正正,我伸出大拇指表扬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教学顺利完成。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体态语言比起单调、严厉的语言要求更有效,更能引起幼儿注意,并且易懂,幼儿能够愉快接受,同时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比如上课有人不专心,我会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有人乱扔玩具,我会皱皱眉表示不满;要求休息,我会做睡觉的样子;集合时双手合拢;解散时握拳放开:要求动作轻,我学小花猫等。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并能正确地领会其中的暗示,自觉、愉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