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1)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
(2)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
第二位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1)幼儿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
(2)幼儿能做到每天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能做到轻摸,不使其受惊吓。
显而易见,第一位教师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而第二位教师以幼儿在活动中应习得的行为来表达,使活动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载体,其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掌握活动内容选择和编排的原则及其基本方法。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分类如前所述,由教师组织的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因此,按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类型,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分为以下四类。
1.生活活动的内容。如进餐、午睡、吃点心、人厕等。
2.游戏活动的内容。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其他区角游戏等。
3.劳动活动的内容。如抹椅子等自我服务劳动,整理自然角、喂养小动物等公益劳动,等等。
4.学习活动的内容。如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等。
有些教材将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类型分得更为具体,如增加了人园活动、离园活动等等。由此,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又相应地增加了人园活动的内容、离园活动的内容等。
关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已经阐述。这里主要谈谈活动内容选择和编排的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1.内容和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该原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内容层次应与目标层次相一致。即目标层次越高(叙述概括而笼统),则相应的内容层次越抽象;反之,则越具体。如图2-2所示(以幼儿园健康教育为例)。
二是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因此,选择的内容应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在分科(相关)课程中,课程的内容主要由学科的性质所决定,且一般是由国家根据课程的目标规定的(见《幼儿园教育纲要》)。各幼儿园主要是依据年龄目标,结合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各年龄班幼儿学习和活动的教育内容,或依据各年龄班某一阶段(学期、月、周)的单元目标,结合教育内容选择适合该年龄阶段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主题,并由此去选择或创编具体的活动内容。
2.活动主题(在综合教育课程中)的多功能原则在分科(相关)课程中,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换句话说,我们主要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性质(易或难、简或繁、具体或抽象等)来确定基本内容,并结合各层次的发展目标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和幼儿能够知道什么。这时,我们考虑的主要是教育活动内容对幼儿来说是否具有启蒙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等特点。
但是,在综合教育课程中,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直接用主题的方式呈现,并由主题去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主题的来源不在于学科,而在于幼儿周围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及幼儿活动与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因此,这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活动主题是否具有或蕴含丰富的教育活动资源,是否有可能围绕主题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即是否具有多功能的特点,以及由此展开的活动能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度、技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等内容。
现以"鞋子"这一活动主题为例予以说明:
(1)可利用鞋子组织幼儿进行匹配、分类、测量、等数学教育活动;对应、排序(2)可组织幼儿进行"鞋与天气"、"鞋与健康"等科学教育活动;(3)可组织幼儿进行"开鞋店"、"鞋与家庭成员"等社会或语言教育活动;(4)可组织幼儿进行"画鞋子"、"做鞋子"等美术教育活动等等。类似这样的主题就具有明显的多功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