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86)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05日 18:21:35

  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1)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多,则是攻击性儿童。

  (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甘情愿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看出儿童的性。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4)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

  (5)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以上两位学者描述的是绘画与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了解幼儿个性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了解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是我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合理的评价。

  这里描述的只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大致阶段。因为幼儿美术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年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发展的状况。决定其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由社会和教育所给予幼儿的美术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美术实践活动等因素。如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幼儿1岁半以前就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教育和涂鸦实践的幼儿,可能会延迟到5~6岁尚未脱离涂鸦期。

  1.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大量的研究。如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在其着作《儿童的研究》、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着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着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看儿童心理之发展》中都有过描述,这里将幼儿绘画的发展综合归纳为三个阶段,且突出其3-6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对其他年龄阶段不作描述。

  (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

  (3)图式期(5-6岁左右)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

  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有研究表明,5岁幼儿能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来表现客体;6岁幼儿则在表现出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上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色彩丰富多样,且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如暖色表现热闹和快乐,冷色表现伤心和神秘等。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