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操作材料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操作。
[复习思考题]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2.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特点?
3.幼儿园数学教育有哪些主要内容?
4.幼儿园数学教育有哪些主要途径和方法?
5.设计幼儿园小、中、大班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方案各一份。并观察见习园所在班的数学活动角,分析其设置的利弊。
本 章 附 录一、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一)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二)培养幼儿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
(四)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各年龄班数学教育目标(一)小班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和摆放操作材料。
(二)中班1.认识l~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菱形。
5.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级分类。
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7.能听清楚老师的话,能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幼儿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10.能自己选择小组和活动,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
1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三)大班1.学习10以内序数、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能理解符号">"、"<"、"一"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