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虽然还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但已有想表现的趋势。从整个画面上看,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即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逐渐地,这种并列式构图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即把画面上原来并列的物像分解离散开来,分布在画面的下面2/3部分,使得画面看上去立体化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少数儿童能画出多层并列式构图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2. 幼儿手工的发展阶段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对幼儿绘画的研究来得广泛和深入。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幼儿手工创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与绘画发展大致相同的过程,且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
(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这一阶段的后期能制作出代表一切固体物体(人、动物、房子等都可)的圆球。这与涂鸦期幼儿在图形涂鸦阶段用大大小小的圆来代表一切事物是完全一致的。
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如意的纸形。在粘贴活动中,幼儿还不清楚浆糊的作用,不会使用它。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2)基本形状期(4-5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进入用泥团圆、搓长的阶段,出现的是与绘画中的直线形式相对应的棒状形式,其意义仅限于表示事物的方向和长度。到了本阶段的后期,棒状出现了粗细、长短的变化,能塑造出具备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基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整体感不强。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物,使形象更加逼真。此时的幼儿由于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
(3)样式化期(5~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并用棒状物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相交成三度式样;他们还能塑造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在连接方法上,能用较为流畅的方法连接,使制作的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
在剪纸活动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能连续剪直线,而且能双手配合着剪曲线。由于能顺利地剪直线和曲线,此时基本上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如窗花等。
在利用纸盒进行的立体造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剪、挖、接合、粘贴等技巧进行构造,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装饰,如给作品着色等,力求更完美地表现。
3.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