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音准。幼儿对歌曲中的半音进行(3--4,7--i)、大跳进(六度、七度等)不易唱准。加之幼儿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各器官功能不协调,不易唱出准确的音高,尤其是小班幼儿音准较差。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多给幼儿听音高准确的范唱,也可以听准确的单音旋律,或者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范唱轻声唱。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加进手势动作来表示旋律进行高低变化,使幼儿对声音的高低有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帮助幼儿控制唱得高或低。此外,可以选用和创作一些短歌,让幼儿练习不同音高的音准,也可以加入高低动作。例如l-i、l 5 i不同音高的练习(汪爱丽改编)。
唱第一句时双手下指;唱第二句时双手平伸;唱第三句时双手向上。
4. 复习歌曲复习学习过的歌曲,目的是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歌曲,提高幼儿在原唱歌水平上的表现力。
复习歌曲的关键是坚持原有教学要求。实际上在教歌的过程中有着反复练习的万分,在复习歌曲的活动中有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新要求的成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和单独唱。复习方法有表演唱、分组唱、分句接唱、边唱边打节奏等。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要求和幼儿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复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5.注意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设计这一类活动时,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不必要求每个幼儿达到同一目标。实践表明,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展开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幼儿自己为歌曲配动作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唱歌的同时,用动作来补充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想出自己的动作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些动作都带有幼儿的想像和创造。例如歌曲《摇啊摇》,小班初入园的幼儿能想出摇、拍和亲一亲娃娃等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内容。再如,小班幼儿能为《小星星》歌曲中"一闪一闪好像小眼睛"配出这样的动作:①五指张开、合拢表示闪烁;②双手上举,五指张开,左右转动;③双手做眼睛状。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作经验则更丰富,能做出更复杂的动作,表达更深的内涵。
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逼真、自然,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幼儿自编动作的活动,引导启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观察教师和大年龄班幼儿的表演,学会为歌曲编配动作。
(2)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让幼儿给部分歌曲增编新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利于对其创造力的培养。
例如,《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两句"啊--"字,前一句强,后一句弱,练习幼儿的强弱控制能力,表示山谷的回音。
增编歌词的难度,在于新编歌词和原有歌词应基本押韵、对称,内容相对吻合,字数大致相同。教师应选择那些歌词结构整齐、重复较多的歌曲进行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培养幼儿增编歌词的创造性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一)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塑造出来的。音乐的表现手段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诸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曲式等等。音乐形象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同的听众,由于其观念、文件水平、情绪与爱好的差异,以及临时的心理因素,对同一个音乐形象的感受往往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或印象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乐曲情绪的体验基本相同。幼儿由于其年龄的差异,各年龄班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各有特点。
小班幼儿有较大的欣赏积极性,音乐能够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他们能够理解简单、形象鲜明的标题乐曲,区别音乐伤口的性质。以动作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强于语言的表述。但他们对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往往只注意一些特征性因素,如模拟音色。该阶段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小班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只要求他们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可配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