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组织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探索。
2.当幼儿进入活动室后,教师要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和操作方法,帮助每个幼儿作好选择。
3.幼儿进入探索后,教师要耐心、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活动。若有幼儿遇到困难,不要急于去帮助他,可鼓励幼儿反复探索,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4.对于反应快、操作灵敏的幼儿,可启发其进一步探索;对行动迟缓、怕困难的幼儿,则要鼓励,给予其适时、适度的帮助,以增强其继续探索的信心。
5.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6.整个过程,教师要以热情、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以探索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使幼儿有一个轻松、愉悦、安全的心境参与探索,从而专心致志于活动。
四、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奇特的科技产品和情景,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导致幼儿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由于这种科学探索是教师事先无法估计到的,带有偶然性,因此,教师不能事先进行设计,但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关心、指导。
1.随时关心、观察、发现幼儿的活动;2.积极热情支持幼儿的自发性探索活动;3.正确引导、鼓励幼儿的探索,和幼儿分享探索活动的成果。 正规性、选择性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或相互转换的。正规性探索活动内容可延伸到选择性活动中去,选择性和偶发性探索内容又可能转换成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内容,三者有机结合,整体发挥效能,最终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复习思考题]
1.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2.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3.设计2~3个不同内容的科学教育活动。
本 章 附 录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一)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1.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知识,并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建立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
2.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操作、解决同题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和发展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心环境、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行为;4.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自制力,培育幼儿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乐于同同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该目标不分年龄层次)。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分类目标幼儿科学教育分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1.科学知识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知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常见的自然现象(包括季节、气象、理化等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动植物关系的具体经验或形成表象水平上的自然科学概念。
(2)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周围环境(有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经验或形成表象水平上的自然科学概念。
(3)帮助幼儿获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具体形象的知识。
2.科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科学的方法、技能--观察力、分类、测量、操作、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1)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学会使用感官的方法,能运用感官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获得感性经验,并学习有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