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比较时,要求注意起点,要看基础,看发展,看提高的幅度,而不能只看与最高水平的距离。这样可以看出一个幼儿或一个班的发展进程。
(三)目的性目的性是指在进行评价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任何一次评价都要有具体的目的,由此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
目的性原则是由评价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可以把评价理解成一种管理手段,每一次具体的评价都是对教育系统进行的一次调控。如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那么在评价时,无论是评价标准的选择,还是评价过程的掌握,都应突出幼儿教师的职责标准。
(四)全面性全面性是指评价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更不能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工作更科学、更准确。如对某一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听某个领导或某个专家的意见,还要听取同行的意见,听取广大家长的意见,更要考察所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作出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全面性原则还应体现在要全面、充分地反映教育活动目标,反对过分强调某一些因素而忽视其他的因素,以免因为评价的导向性而引起教育教学工作的偏航。
(五)客观性和主动性相结合客观性是指在评价中,评价者要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确定和使用评价标准。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评价实际上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对现象的描述要客观,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则需评价者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来完成,这就是主观性。所以,客观性和主观性并不矛盾,而且只有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科学。
(六)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对活动过程和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数量化的说明对所评价的现象作出解释。如对幼儿智力发展的评价,就常需用数量化的智力商数来表示。定性评价是对活动过程和结果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是通过对现象进行质的深层次的分析做出评价。如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评价,就是从质的角度去考察和评价。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所以在教育活动评价中,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才能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七)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评价对象已完成的行为做出判断,评价的结果可以使被评价对象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或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如评出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可以提供给其他教师学习,甚至可以进行宣传推广。若判断一个教育活动失败,也可以使教师明确自己失败在何处,从而重新研究,争取成功。
要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就需要将评价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把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有对什么问题的评价,就有对什么问题的指导;从评价到指导,从指导再到评价,循环往复,是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一个必需的过程。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一)目标评价目标评价包括对终极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的评价。如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具体的单元设定及目标是否适宜等等。这里主要指具体活动目标的评价。一般从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搜集资料,作出个别的和整体的判断。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具体是指:
1. 身体的发展。包括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自我保健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