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它可以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一)个别物体的观察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物体(或一类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通过幼儿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通过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信息包括物体的外形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发出的不同声音;散发的不同气味;软和硬、粗糙和光滑、轻和重,以及弹性、粘滞度、光滑度、湿度等不同特性;某些物体的味道等;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态和动态;个别物体的存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最基本的观察技能,是其他各种观察的基础。
(二)比较性观察比较性观察指幼儿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使幼儿从中更正确地认识物体和自然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通过比较性观察,使幼儿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学习以两样物体或自然现象的相应部分和整体性进行比较,挑选出同类物体,并进行分类。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不同:中班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比较相似点,最后分类。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观察。该观察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气象的变化,以直观地了解自然界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长期系统性观察不在于天天去观察某一自然物,而是根据科学教育(观察)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来决定观察时间。如观察蝌蚪,要在蝌蚪长后腿、长前腿、尾巴退化时观察。
(四)观察性活动的指导要点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4.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
二、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幼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同,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实验内容和操作简单易行,幼儿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结果。实验形式多采用游戏,幼儿可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
根据不同目的,科学小实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
(一)教师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操作实验来演示,幼儿进行观察的一种形式。这种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幼儿操作困难,或因为仪器设备条件不足而采用,也可作为幼儿实验前的示范。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动作熟练,操作速度放慢;边演示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提示和讲解;幼儿座位、仪器大小和位置,要便于幼儿观察,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
(二)幼儿操作实验是指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的过程。主要在简单易行、带有游戏性的实验时用。在操作中,幼儿可以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还可以反复操作,多次尝试,满足其好奇心,使其实验积极性提高。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可多进行此类实验。
(三)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要点1.教师演示性实验要注意:
(1)必须做预备性实验;(2)演示实验时,要让每个幼儿看清;(3)演示与讲解、提问要紧密结合。
2.幼儿操作性实验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