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的特征及按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
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
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
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5.学习有条理地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
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第五章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不仅要使人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技术,而且要能应用这些来了解环境、关心社会、解决问题,不断追求进步,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并具有乐观积极的科学精神。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具体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事实,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粗浅的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愉悦情绪的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过程。
第一节 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3~4岁的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的认识易受其情绪的影响。色彩鲜艳、生动活泼、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客体都能引起孩子的愉快情绪,于是,儿童就有兴趣去认识,如各种小动物。而对色彩单调的静态的客体,孩子就不感兴趣,也就不会有认识的要求。即使老师要求孩子去认识,孩子仍然可能会出现心猿意马的认识行为,收不到认识效果。
(二)认识方法以模仿为主,易受暗示这一期间的孩子,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尚不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多是人云亦云。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别的小朋友说小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他也跟着说是黑色的;大人用旧布试试新买的剪刀的锋口,他也将剪刀拿来剪起了自己盖的被面,妈妈批评他时,他还振振有词,说"我在试试剪刀快不快?"教师带小朋友到户外寻找生活中的圆的东西,孩子们极易跟着教师的视线去寻找,当找到了一个圆的时候,也往往先看教师的表情,期望得到肯定。
(三)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这一期间儿童的思维还保留着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的思维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直接的动作。他们不会事先去计划自已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因此,此时孩子的认识活动必须是问题和孩子的主体行动同步才有效。同时,由于思维的直接具体性,孩子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特别要强调正面教育。如在认识小白兔时,有的孩子说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老师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灰的呢?显然是孩子在捣蛋。"于是生气地说:"还是白色的呢!"这下可好!小朋友-起说:"是--白--色--的。"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或要求孩子注意时,提示语一定要明确具体。如"请一起看着老师手指的这个地方",而不能简单说看这里、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