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且这种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仅仅是浅表层次上的,还不能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
此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对色彩的认识,此时的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
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表现出对作品风格感知的困难,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训练,6岁幼儿慢慢能够感知作品风格。
(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
幼儿喜欢的是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非再现作品。有研究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对什么样的画是美的还没有一致的标准。绝大多数幼儿认为,画有花、动物、家庭摆设、小鸟等幼儿经验中熟悉的、美好的、使人愉快的事物的作品是美的,而画有残骸、人的脑壳、人形怪物等东西的作品是丑的。
另外,幼儿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偏爱原因的理解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和技巧方面,如涂得好不好等。
总之,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既受先天无意识的影响,也受后天认识能力发展的制约,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标准,从以自己直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提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美术作品;对作品的选择应有组织有系统,以使幼儿的欣赏经验系统化;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一、目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
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