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织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操作,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其特点是事先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是偶发和随机的;内容是专项指向数学的,而不是综合的;形式一般为集体活动方式和小组操作活动方式相结合。它不仅能使全体幼儿接受一定的数学教育,而且是幼儿数学教育顺序性和系统性的保证。它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在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直接指导者。然而,尽管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但幼儿仍然是活动的主体。
4.组织各种非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非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对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数学活动。可以专为幼儿开设数学活动室,让幼儿自由自愿地选择、操作、摆弄材料,感知体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设置数学角,投放一些供幼儿选择的数学学具、玩具,让幼儿进行探索,非正规性数学活动不仅能作为正规性数学活动的延伸,而且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其主要优点是:
(1)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探索、主动探究的愿望。
(2)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从中既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3)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4)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及增强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5.在其他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种知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而且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以外的其他幼儿活动(如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都与数学教育有关。在这些活动中结合或渗透数学教育,不仅能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而且能使幼儿学习数学更为生动和有效。例如,幼儿数学教育过程可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来进行。在认识物体(如动物)时,既了解它们的习性,又进行量的比较(大小、高矮、粗细等)或数数活动。再如进行美术活动时,幼儿在绘画、泥工、剪贴的过程中,往往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及位置等。同样,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认识和复习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运动方向的十分有效、生动的手段与途径。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在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时,应从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出发,采用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保证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常用的数学教育活动方法如下;1.操作法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与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如提供给幼儿各种材料(纽扣、花片等),让他们进行计数活动;提供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积木等,让幼儿进行形体的认识、比较、拼搭活动;提供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纽扣,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等等。从中让幼儿获得分类、排序、计数、辨数、辨形、数的守恒等数学知识和能力。
操作法符合幼儿智慧运算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相互适应的原则,可以将其运用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切活动内容中去,并可以和其他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融汇贯通。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