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能够欣赏内容较广泛、性质及风格较多样的音乐作品,能区别其中明显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无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系统的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他们感知简单的曲式,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
大班幼儿能正确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区别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分辨进行曲和舞曲。大班阶段的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能说出"圆舞曲"、"领唱独唱"等音乐专用词汇。他们初步理解各音乐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区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小白兔的欢快,低音区缓慢沉重的旋律则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时,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作品的爱好。
(二)幼儿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教师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音乐作品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鲜明的音乐形象。
第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
第三,音乐作品应生动、易记,便于幼儿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知识。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为幼儿积累与欣赏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介绍、图片、故事、参观等途径,增加幼儿相应的知识经验。
(三)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和设计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下述内容。
1. 音乐感知。指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印象,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的初步总体印象。
2.情感经验。这一活动伴随音乐的全过程,幼儿通过这一活动领会音乐情感的深刻含义。
3. 联想想像。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幼儿对有关生活、意境的联想和想像。
4. 理解认识。将以上三种活动综合,使幼儿对音乐内容能够理解。
5. 审美活动。是欣赏的较高阶段。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形式从本质上进行审美评价,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上述活动既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幼儿的欣赏活动也有这些内容,在认识程度上感性大大超过理性。老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时,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正确感受音乐的美妙。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可以设计为三个阶段。教师在指导各阶段活动时,要根据所欣赏作品的特点和幼儿对作品的反应,灵活组织和指导,避免枯燥单调、一成不变的形式。
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内容是初步欣赏作品,完整地听一至二遍。
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法,提高幼儿最初的欣赏效果。
(1)引导性谈话,包括讲解、说明、提示等。老师设计谈话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蒋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赏作品的情景,唤起幼儿的有关想像。谈话的方式较多,一般先介绍欣赏作品的名称,然后简单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应避免与欣赏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钢琴曲《啄木鸟》(吴慰云曲)的实验研究中,教师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幼儿产生的欣赏效果大不相同。
第一种方式:在大班给儿童欣赏音乐以前,教师介绍:"今天给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讲的谁,说的什么,我都不告诉你们。但是我告诉你们它说的是树林里的小鸟。树林里有许多小鸟,像小黄莺、小麻雀、啄木鸟、金孔雀……你们听这是哪一种鸟,它开始在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介绍后,给儿童欣赏音乐。共欣赏两遍,老师要求儿童"认真听,仔细想是什么鸟,在干什么"。儿童欣赏音乐以后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有"百灵鸟","鹦鹉";"有两只小麻雀在玩";"啄木鸟","啄木鸟在敲树,先用大嘴啄树,啄啄啄,啄出一条大虫子";"金孔雀在跳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