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轻轻抚摸树干,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一句抚摸一棵树。
b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啄虫眼,顺序同a段,每句啄一个虫眼。
c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抚摸树冠,顺序同上,每句摸一棵树的树冠。
多数幼儿在活动二三次后,能离开老师和结构图,跟随音乐动作,基本反映出音乐的结构,体验到啄木鸟对树木关心、爱护的情感和热爱劳动的愉快心情。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重复地听,全面地完整地感知作品,理解作品的概况,掌握作品的各个细节。教师在设计欣赏的方式方法时,应注意灵活多样,重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活动。
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内容是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再欣赏。这一方面是为了复习,以加深、巩固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欣赏的效果。检查幼儿记忆作品的情况,是音乐欣赏活动的继续。
检查音乐欣赏的方法主要有:
(1)不讲作品名称:珏面儿欣赏音乐作品,观察幼儿的反应。反应表现在幼儿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能否有兴趣地听完,脸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脚动作怎样,等等。
(2)再次欣赏活动后,让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来表述,说出音乐作品的名称、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段的作用。
(3)辨认欣赏作品的片断,让幼儿说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或是欣赏歌曲的旋律,让幼儿辨认是哪首歌曲。
(4)给中、大班幼儿欣赏一些体裁、风格相似的新作品,检查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迁移能力。
检查幼儿的欣赏效果是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欣赏活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欣赏教育活动。
三、韵律活动(一)幼儿韵律活动的基本特点3岁的幼儿能跟着节拍做简单的动作,可以做律动,以及学习一些短小的音乐游戏和舞蹈。他们能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性质、速度等,并在动作上有所体现。
4岁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的动作更加轻松、灵活,喜欢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知道动作应与音乐合拍,积累了一定的韵律活动经验。
5、6岁幼儿的动作已能完全和音乐一致。这一阶段的幼儿大部分会感觉音乐的基本节拍,可以随节拍的快慢或渐快渐慢改变动作的速度。他们能在动作中体现节拍重音。
(二)韵律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在学习韵律活动的动作之前,教师应让幼儿反复听音乐,充分感受,正确理解,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安排听音乐伴奏的时间,除了给幼儿听,还可以适当运用下列各种辅助方法,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
(1)允绍动作内容。韵律活动的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如鸟飞的动作表现音乐流畅、优美的性质;兔跳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活泼、跳跃、轻快的性质。具体形象的动作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从介绍动作人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性质和内容。
(2)介绍韵律活动的情节。在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和舞蹈的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角色、情节发展的情况,帮助他们感受作品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段落、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变化。
(3)教师动作示范。动作示范一般用于小班幼儿,起帮助幼儿记住音乐特点的作用。
(4)在练习动作时,注意让幼儿欣赏音乐。在韵律活动中,音乐是动作的依据和指令,动作要根据音乐进行。因此,应要求幼儿认真、仔细地听音乐,而不能一味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忽视与音乐的结合。如发现幼儿对音乐有不熟悉的地方,要让幼儿反复欣赏音乐的有关部分,加强记忆,深入理解。
2.教动作的具体指导方法(1)模仿动作许多律动、音乐游戏及舞蹈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形象动作,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动植物的形象,人们的劳动,幼儿日常生活,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