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游戏的内容。游戏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它是游戏的主要成分。由于游戏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所以游戏的内容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游戏的动作或技能,知识、品德和智力教育的内容等等。但其主要任务又约定了游戏的动作或技能是游戏内容的主要成分,其它内容对它都有一定的从属性和依存性。即使是身体素质练习,也是通过一定的身体动作练习来实现的。
③游戏的角色、情节和规则。有游戏的动作,必然有担任动作的角色。因为游戏动作需要通过角色的活动去完成。有角色特征的活动及活动方式,又构成了游戏的情节,它在游戏中具有激发兴趣的动力作用或教育作用。另外,每一个游戏必须规定游戏的规则(在有的游戏中,有时游戏的情节本身就是规则),它从属于游戏的内容、活动方式和情节等成分。
④游戏的条件。它是游戏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游戏的场地、器械和玩具等等。
(2)创编幼儿园体育活动性游戏必须贯彻游戏设计的原则。
①趣味性原则。身体锻炼中,机械的动作练习和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对幼儿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幼儿比较难以理解的动作和单调的素质练习变成具体的有趣的游戏情节,使其成为幼儿模仿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有趣活动,促使幼儿特别愿意和喜欢去参加活动,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身体锻炼。与此同时,又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愉悦、欢乐的感受。这正是游戏应有的重要特征。
②教育性原则。体育活动性游戏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但教育的相互渗透性或活动的综合性功能,又约定了游戏同样具有智育和德育的任务。比如统编教材《体育》中的一则游戏"大风和树叶",其目的是练习幼儿走跑交替的能力,但通过游戏又能使幼儿理解风力与树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游戏所蕴含的教育性。
③量力性原则。受大、中、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年龄班幼儿不仅对游戏角色、情节、规则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而且学习新游戏的能力、对游戏目的性的认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性和合作性程度等等,都存在着年龄差异。为此,在创编游戏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各年龄班幼儿活动的游戏。一般说来,小班游戏内容以模拟自然现象或动物的活动较适宜,而中、大班可逐步增加模拟社会现象(活动)的内容。小班的游戏角色为1~2种,中、大班可增加到3个或3个以上,且大班的游戏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小班游戏的情节较简单,中、大班的游戏可逐渐复杂化。小班的游戏规则限制性少,且无惩罚性规则,而中、大班的游戏可加强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另外,在创编游戏时,也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规定游戏的活动量。
例如统编教材中的游戏"拾麦穗"和"送雨伞",游戏的内容都是模拟成人的活动,游戏的任务都是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但年龄的差异,使游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较大的差异,小班要求在长3米、宽25厘米的平行线(田埂)中间走,而大班要求幼儿在长6米、宽15~20厘米的平行线(小路)中间走,两者难度不一样,活动量也不一样。
(3)幼儿园体育活动性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
①确定创编游戏的任务。举例:"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
②根据游戏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包括游戏动作。具有主题情节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模拟自然现象"、"模拟动物的各种形态"、"模拟社会现象和活动"。而社会现象又包括成人的劳动、军体活动和科技活动等诸多方面。以"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为例,可选择模拟"兔子"、"青蛙"、"袋鼠"等动物(游戏内容)练习双脚行进跳、立定跳远、侧跳等(游戏动作),可选择模拟"小猫"、"小老鼠"等动物进行纵跳,或模拟"皮球"、"鞭炮"等练习纵跳,还可选择模拟"飞行员"、"运动员"等练习由高处往下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