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发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且游戏是适合并决定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正如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奠基人维果茨基所说的那样:游戏是儿童(指幼儿期儿童)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变化首先产生于游戏活动。另外,从幼儿游戏的现实状况来看,游戏能满足他们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而愉悦作为心理刺激的强化物,又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以致于他们在游戏中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因此,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游戏不仅是他们最喜欢、最适合的活动,而且是他们除生活活动外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
强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还在于幼儿的其他外部实践活动,无论是生活活动、学习活动,还是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等等,往往同样具有游戏的性质。
前苏联心理学家埃利科宁和达维多夫不仅提出了儿童主导活动发展的阶段理论,而且认为儿童活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此理论,我们应该看到:
1.活动的发展是一个量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前一类活动的发展是后一类活动发展的基础,后一类活动是前一类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同一类活动中,前后活动同样存在此种关系。
2.从一类活动到另一类活动发生的质变,不仅表现为两类活动的主体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活动的客体、活动的动作水平、操作方式、影响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以及活动对主体造成的生理、心理效应等,都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胎儿期儿童的活动(主要是生.理活动,但运用超声波技术人们已能观察到胎儿具有吮吸手指、抓东西、眨眼睛等活动),由于受身心成熟水平的限制,其活动的对象是有限的,活动的动作是本能的,无条件性。而新生儿的活动,由于身心成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以及生活环境骤然发生的变化,其活动的对象(客体)不仅与胎儿有量的不同,而且更有质的区别;活动的动作和操作,不仅有本能的,而且更有习得的、有条件性的。再如,婴儿期儿童的活动使儿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对人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一系列的感知动作和基本的抓握动作;而先学前期儿童的活动使儿童学会成人操作物体的动作和方法,并在与成人交往中形成言语和动作思维。
三、幼儿活动的基本要素分析如前所述,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幼儿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客体和活动主体。
(一)幼儿活动的客体幼儿活动的客体是指幼儿活动的对象。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象,没有活动对象就谈不上活动。比如,幼儿直接实践活动的各种外部感性活动离不开其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而幼儿身心内部的心智活动(它是一种隐含的智力操作活动,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且渗透在外部感性活动中),也同样离不开幼儿自身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的心理表象及其观念。
活动对象对幼儿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活动对象往往是幼儿活动的直接动机,且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活动对象自身具备的性质、特征,会向幼儿投射信息,发出刺激,引发或制约他们的活动。例如,一个玩具,其鲜艳的颜色和新颖的外观能引发幼儿的活动动机,若玩具还具有吸引幼儿的新的玩法和功能,还能维持和延续他们的活动'。再如,幼儿都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其活动的对象是躲藏者或发现者(两者互为主体和客体),活动的,动机是谋求两者之间角色关系的揭示。
2.活动对象影响活动的类型和性质幼儿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的区别,首先在于活动的对象有较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类活动,也主要是由于活动对象及其性质的差异,而导致活动的发生、活动的过程、活动的难易程度,乃至活动的水平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幼儿认识菊花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对象是一种植物及其感官性质;而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对象是一种空间形式及其抽象性质。两个学习活动,其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的性质也必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