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正规性教育活动非正规性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和实施的以教师间接指导(或影响)为主的、组织较松散的教育活动。如自选教育活动,进餐、午睡、入厕等常规的生活活动,自我服务劳动及简单的公益劳动活动,等等,都属于此类型。
当今幼儿园课程模式众多,有以学科为主的分科课程,有以调整或改变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冠名的学科综合教育课程,还有以主题组织的综合主题教育课程或单元教育课程等等。但细细分析,各种课程中所涉及的教育活动的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作为幼儿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揭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影响幼儿发展的预知变化。
我们也可以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理解为幼儿园教育的理想,或幼儿园教育对社会的承诺。它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应当完成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方向,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层次及其关系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以时间维度来划分,可分为五个层:
第一层次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教的主要目标,它是幼儿园三年教育志在实现的理想目标;第二层次是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第三层次是学期目标;第四层次是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月计划或周计划的教育目标;第五层次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或一个具体活动的教育目标。
2.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教的主要目标作为最高目标(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最高层次的课程目标),然后以课程目标的层次作维度,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再分成四个层次:
(1)幼儿园课程目标。既指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在综合课程中),又指幼儿园某教育领域的课程目标。如在分科或相关课程模式中,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目标"。
(2)年龄目标。即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一年性目标。如在分科(相关)课程模式中,将"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分解成"小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中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大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
(3)单元目标。按不同的课程模式,单元目标通常有两种形式:
①按时间单元划分,相当于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中的教育活动目标;②按主题单元(往往也有时间的规定性)划分,相当于主题活动的目标。
(4)教育行为目标。即指每日或每次具体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上几个层次的目标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关系是:
1.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协调一致。下层目标都是上层目标的具体化,下层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上层目标的必然环节。
2.阶段性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二)确定各层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1.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的保教目标。幼儿园的保教总目标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政策性和前瞻性,因而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制约性。它是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
(2)依据课程内容的范围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内容不是目的,但它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必然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例如,在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身体保健教育的内容;二是身体锻炼活动的内容。由此,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可按内容来制定分类目标,分别称为"身体保健教育的目标"和"身体锻炼活动的目标"。这也是课程目标表述的一种形式。但在具体阐述时,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内容的板块来进行,并切合幼儿发展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