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2)指导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并学习操作;(3)给幼儿以充分实验的时间;(4)讲清实验规则,注意保证幼儿安全。
三、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与幼儿科学教育有关的劳动,主要有种植、饲养、科学小制作和协助成人的辅助劳动。
(一)种植是指通过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让幼儿认识自然。主要有常见植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内容。如参加选种、浸种、移栽、浇水、松土、除草、追肥、收获等。
(二)饲养指幼儿通过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的动物来认识自然。主要包括帮助收集饲料、喂养、管理,学习简单的饲养技能,并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动作和生活习性,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科学小制作指帮助幼儿采用各种自然材料(如麦秆、果核、贝壳、树叶、羽毛石头、瓜子壳等等)和废旧材料(如木块、包装纸、盒、废塑料盒等),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玩具、陈列品和装饰品。
(四)协助成人劳动指协助成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拾麦穗、拣菜、剥豆等,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的感性经验。
(五)劳动活动的指导要点1.选择合适的内容;2.劳动过程和幼儿的认识活动结合起来;3.以幼儿劳动为主,教师参与引导;4. 劳动评价重在劳动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测量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测量,是指通过观察或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包括长度测量、重量测量、体积测量,即包括测量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内容。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和量具测量。
(一)观察测量指通过眼睛、手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如通过目测(眼睛)来测量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等;通过手来测量水的温度;用手掂量物体的轻重等。这种直观感知的测量一般用于特征比较明显的认识对象。
(二)非正式量具测量,也叫自然测量指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用一些自然物如木棍、积木、绳子、手指、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多用,可使幼儿在避免测量单位带来困难的前提下,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
(三)正式量具测量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适合幼儿用的有尺、天平、温度计、钟表、秤等。通过操作和使用,可使幼儿懂得这些量具的作用,初步了解时空等概念性较强的知识。如让幼儿用温度计测量两盆不同温度的热水。
(四)测量活动的指导要点1.重在培养幼儿测量的意识;2.帮助幼儿学习测量的方法;3.使用正式量具测量时,提供的量具要精确。
五、分类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也叫归类。它是获取和分析信息、鉴别信息的有效、经济的方法,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挑选式分类、是非式分类和根据特征分类。
(一)挑选式分类是指幼儿根据某种要求,从许多物品中选出所需的物品,它主动性强,比较随意。
(二)是非式分类是指幼儿在某类物品里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如认识材料时,识别哪些是铁制品,哪些不是铁制品。
(三)根据特征分类指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各种特征和自然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这种形式的分类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特征进行,是幼儿运用较多的分类形式。
(四)分类活动指导要点1.要使幼儿在观察、感知基础上分类;2.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分类;3.要允许幼儿多次操作,反复尝试。
六、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以及认识和情感体验。
信息交流有师生间的,也有同伴间的,包括交流讨论、体态姿势和图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