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瑶族舞曲》为例,在配器上选择铃鼓、小铃和圆舞板,强调瑶族舞曲的优美和欢快情绪,突出铃鼓的颤音表现曲调的悠扬。在节奏型的设计上,应注意强弱拍的对比、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对比。
总之,选配乐器要与乐曲协调,应贯彻统一、对比的原则。全曲应有代表性的节奏型贯彻乐曲始终,多重复,形成乐曲节奏的完整性,以便于幼儿掌握。在全曲统一的基础上,允许有对比地改变乐器和节奏,使其更富有表现力,显示出更丰富的音响色彩。
(二)打击乐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1. 幼儿欣赏、熟悉音乐欣赏音乐是打击乐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引起幼儿对打击乐曲的兴趣,使其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等。如果幼儿没兴趣也不熟悉音乐,则无法进行打击乐活动。
教师可以向中、大班幼儿适当介绍配器的依据。
2.练习整体的身体动作为了便于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感,较快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可以给每种乐器编上相应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拍膝盖、碰手指、跺脚等。
以《拔根芦柴花》为例,此曲共运用三种打击乐器,在编配节奏时考虑了乐曲的强弱拍、音色和节奏的对比,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 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以将三种乐器分别编上相应的拍腿、拍肩和碰手指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见曲谱:
这种身体动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动。经过数次练习,幼儿便能记住,掌握较快,最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全面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通过身体的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应注意这一环节不宜太长。
3. 幼儿拿乐器的整体演奏练习在身体动作练习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拿乐器进行整体演奏的练习。
开始练习时,演奏的速度可稍慢,由教师指挥并作语言指导,指挥的动作要清楚、利落。指挥除手的动作之外,眼神和面部表情也帮助一同指挥。在幼儿掌握后,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
持相同乐器的幼儿应集中坐在一起,高音乐器一般排在前面,中音、低音乐器依次向后。当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演奏方法之后,应让他们轮换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学习不同的节奏演奏方法,发展其相互协调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打击乐曲中配器复杂、节奏变化的重点乐句,先让幼儿单独练习,掌握后再练习完整的乐曲。
(三)指导幼儿自编乐曲节奏的活动教师应选择幼儿十分喜欢、熟悉的乐曲,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自编节奏活动。这些乐曲必须简短,特征显着,易于用节奏乐加以表现,以提高幼儿自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要启发幼儿分析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告诉幼儿配上打击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绪。
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设计出几种节奏型,让大家共同讨论,再选出最适合的乐曲的节奏型。然后用一种或两种乐器演奏全曲,再经过幼儿讨论,逐步增加节奏型的变化,增添打击乐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不断修正,不断尝试,肯定其设计的节奏。
最后,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加以整理,让幼儿拿乐器正式演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关键。
这种幼儿自编节奏的活动,能发挥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综合音乐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打击乐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自己简单的审美观点。
综上所述,这四种不同内容的音乐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体,彼此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在幼儿园具体的音乐活动中,体现着这四种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设计每一种内容的音乐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各项内容的整体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活动目标。而后,再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考虑到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安排幼儿主动活动的内容。在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用集体、小组和个别幼儿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每一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取应有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