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同一概念或认识同一关系的材料要多样化,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并有利于幼儿概括和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属性,形成有关初步的数学概念。
3.规则。主要指幼儿完成活动必需的步骤和要求,让幼儿知道怎样操作材料等。活动规则要注意以下三点:
(1)规则要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2)规则要让幼儿领会和掌握。根据幼儿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让幼儿领会规则,把规则寓于材料和操作之中。如用范例板表示规则,让幼儿照做,也可用语言表述规则等。
(3)通过改变活动规则充分利用材料,使材料一物多用。
4.形式。是指幼儿操作的方式。可分为个别操作、合作操作和班绞操作。前两种操作形式较多采用。
5.指导。主要指教师怎样把活动的材料和规则介绍给幼儿,说明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指导的要点及改变材料和规则后的活动要求。
6.评价。活动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教育效果。教师应把评价项目看作是观察幼儿行为的依据和帮助幼儿学习的活动。评价内容可以是幼儿的直接行为表现,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评价时要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二、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采用集体教学活动和小组操作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的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指设计一个在一定时间内对全体幼儿施加数学教育影响的具体方案。在具体设计时应注意考虑以下步骤和要求。
1.根据单元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原有经验、能力和水平)确定活动内容(课题)。
2.根据单元目标结合活动内容的具体特点(发展价值),制定出适宜的活动目标(通常从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三方面考虑)。
3.根据活动要求,准备相应的环境和材料(演示性材料、操作性材料或小组活动时操作活动的具体材料等)。
4. 设计活动过程。重点是活动程序、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方法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今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通常将"集体教学活动"和"小组操作活动"统整在一个活动过程之中。在小组操作活动中,至少有一组是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相一致的(往往是教师指导的重点),而其他小组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其操作顺序、要求、方法等对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将上述步骤和要求整合在一个计划中,便形成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当然,在具体设计时,远比上述过程来得复杂。比如,在活动过程中还涉及许多微观设计,诸如如何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如何组织语言和提问,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活动的方法,等等问题。有时候在活动设计时,还要考虑延伸活动的设计。
三、数学活动区(角)的设计和指导数学活动区(角)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方法,是在幼儿园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放置各种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玩具、材料等物品。
数学角可为幼儿经常自由、独立(或合作)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提供环境和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教师对小组或个别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良好场所。其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本园本班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安排数学活动区(角),宜设置在较安静的区域。
2.放置的玩具和材料应配合教学进度,适合幼儿认知和操作。
3.向幼儿明确交待材料操作的方法和要求(包括传授操作技能等)。
4.适时适宜地对幼儿在数学活动区的活动加以指导。
5.允许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和讨论,并积极表达操作的过程和发现。